赵抃知江原的几个问题

白殿疯 http://m.39.net/pf/a_4710709.html

  ○施权新   在中国历史上,赵抃(公元-年)以清亷正直的形象,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事跡,为当世所重,韩琦、司马光、欧阳修、苏轼以及宋仁宗、宋神宗等均对他有很高的评价。他一生宦游河北、中州、江南、西蜀,所到之处都留下蔼然政声。他不仅平生不治产业,两袖清风为人称颂不已,并且弹劾不避权贵,无论宰相陈执中、宣徽使王拱辰、还是枢密使王德用、参知政事刘沆等这些宰辅级人物,或因不法、或因不称职,都被他论罢官职,因而有铁面御史之誉;他保举人材、保护正义也不遗余力,无论官卑职微,还是草泽野民,均在他的举护之列,吴充、鞠直卿、欧阳修、苏洵、张中理等都由其力荐,或留任于朝,或征辟入仕,大都成为能臣良吏。韩琦说他是:“世人标表,真不可及。”(《宋史?????????????????赵抃传》)苏东坡说他有“东郭顺子之清;孟献子之贤;郑子产之政;晋叔向之言,兼而有之,不几于全乎!”(《苏东坡全集》卷86《清献赵公神道碑》)。他去世以后,皇帝谥号“清献”。在以后近千年的时间里,人们凡到他仕历、居住过的地方,读到他的著作,见到他的手迹,无不感叹万千,留下许许多多尊仰爱戴、表示要以他为楷模的文字。他一生事迹很多,而“墓碑所著乃其一、二大者”(许景衡《横塘集》卷二十二《跋遗直碑》),许多已佚失了。他有两年多时间在蜀州江源县(今崇州江源镇)任县令,离任几年后又再次经过江源。然而,他在江源的很多事迹也不见有明确的文字记载。本文试就几个问题作一些探索。   一、任职时间   《宋史?赵抃传》:“赵抃,字阅道,衢州西安(今浙江衢州市)人。进士及第,为武安军节度推官……知崇安、海陵、江原三县,通判泗州……”文字极简略。照此推算,赵抃考中进士解褐为官后,历三任才到江源,没有言及任江源的具体时间。苏东坡的《清献赵公神道碑》云:“中景祐元年()进士乙科,为武安军节度推官……阅岁举监潭之粮科,岁满改著作佐郎知建州崇安,徙通判宜州……未几以越国(按:赵抃之母徐氏封越国太夫人)丧,庐于墓三年。终丧,起知泰州海陵,复知蜀州江源。还通判泗州。”敘述较《宋史》为详。但仍无具体时间。若以中进士以后立即得官,再在武安军节度阅岁,则已是景祐二年或三年。潭州监粮科又岁满,则为景祐三年或四年。宋朝制度,知县任期一般是二到三年,以在建州崇安三年计,其时应在宝元、庆历年间,即公元年后了。到宜州不久(姑以一年计算)就丁母忧守孝三年,服除知海陵县再历三年,徙任蜀州时已是皇祐初()的事了。当然,这只是大致推断。   据《宋会要辑稿?职官》四十七:“至和元年十月二日,殿中侍御史赵抃言……”则至迟在至和元年(公元年)上半年因翰林学士曾公亮的推荐进京做御史了。此年刚改元,同时也是皇祐末年,距皇祐元年共五年,其间赵抃历江源县令和泗州通判两任,符合州县官任期的规定。若以泗州通判任两年,则至迟在公元年他已离开江源了。   赵抃《清献集》卷三有《再经江原县有作》一诗:   徙命乘轺入锦川,岷沱寒霁好人烟。   弹琴旧治俄三政,持斧重来未十年。   欲去民忧同乐此,敢孤朝寄独恬然。   邑城东望踟蹰久,魏阙天遥里数千。   这是他任成都路转运使时到青城山,转道再次经过江源拜访张景通时所作。《渑水燕谈录》卷五:“治平初,龙图阁直学士赵公(抃)镇成都……熙宁秋奉诏再镇成都。”据《宋史》及《神道碑》初镇时为转运使,再镇时为成都知府。张景通在嘉祐中即家拜将作监主簿(详下节),后改著作郎。《宋会要辑稿?兵》之二十一:“嘉祐三年(公元年)十二月十一日知成都府赵抃言……”同书《选举》三十四:“嘉祐五年(公元年)九月十八日,以眉州进士苏洵为秘书省校书郎。成都府路转运使赵抃言洵言行推于乡里,故有是命。”也就是说嘉祐五年九月之前在成都转运使任上,而《会要》前文知成都府应是转运使之误,因为无论《宋史》、《神道碑》都记任转运使在前,成都府在后。《宋会要辑稿》又记:“嘉祐五年八月六日,命右司谏赵抃……等试国子监举人。”(《选举》三十四)则此年八月以前他己回京了。嘉祐六年四月又有知虔州的任命。同书《职官》四十八:“治平元年(公元年)五月二十一日,三司言河北都转运使赵抃乞罢提点刑狱。”治平初年已在河北,《渑水燕谈录》显然误记。这样,赵抃为成都转运使的确切时间应为嘉祐三年至五年八月之前,约两年多,与宋制相符。从嘉祐三年或五年上推十年,为庆历八年(公元年)或皇祐二年(公元年),诗云“重来未十年”,不到十年应为皇祐元年前后。“弹琴旧治俄三政”中的政,指治政,意为治理三年;政又通正,指正月,过了三个正月,这里诗意双关。以此推算,赵抃在江源的时间应为庆历八年年末至皇祐三年,经皇祐元年、二年、三年的三个正月。《清献集》卷三《过岭回寄张景通先生兼示邑下同人》云“二年官役愧能名,贤得斯人幸合并。”知道赵在江源的时间只有两年或多一点,虽然跨了三个年头。这和《清献赵公神道碑》所记仕历的时间是吻合的。再者,张方平《乐全集》卷三十三《蜀州修天目寺记》有“尚书郎王君略领州,曲台杨君瑜为之倅……越皇祐初年季春”之语,记蜀州诸官重修天目寺事。倅即通判,此即赵抃诗《蜀倅杨瑜邀游罨画池》(《清献集》卷一)之楊瑜,后来赵送他调任外地时也有诗。而张方平此记落款为皇祐二年六月二十八日,坐实此年前后赵抃在江源,与上面的推算完全一致。《清献集》卷二《酬张唐英》句云:“予方谳狱唐安归,火云炽日交炎威。炉烘炭赫几千里……肤汗如雨淋漓挥……”。按邹浩《道乡集》卷三十五《张唐英墓志铭》:“张唐英,常州宜兴人。元丰八年策试第一,赐进士出身,调蜀州江源尉。”(施按:元丰八年有误,因元丰七年赵抃已去世。应为嘉祐八年或熙宁八年。)张唐英寄诗送赵抃,赵抃答此诗回忆其离江源后即是盛夏,则皇祐三年春末夏初业已卸任了。   二、兴学成效   赵抃在江源期间有何政绩,史籍不详,野史亦缺记载。年版《崇庆县志》所载惩治不法吏目、取缔妖祀、法办违戒僧道诸事,《宋史????赵抃传》及《清献赵公神道碑》系在任成都转运使及为成都知府时,而非江源任期,不知《县志》所本。然而他在江源开渠引流,虽然工程不大,但溉及县圃及其近郊,其功非微,语存《清献集?与二弟抗、扬引流联句》。记在民国《崇庆县志?赵抃传》的关于他在江源劝学之事,说由此可见他的铁面风范,似乎未为妥帖。但由于劝学使蜀州人才脱颖而出却是不争的事实。   蜀地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,学比齐鲁。汉代人物辈出。晋、唐时居民耽于生计无忧,虽好学而不思仕进。即所谓“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。”(《东都事略》卷四十五《张咏传》)王小波起义后,张咏任成都知府,积极鼓励士人从学入仕,“案郡人张及、李畋、张逵者皆有学行,为乡里所服,遂延奖加礼,敦勉就举。”(同上)这三人赴举便登科,于是“蜀士知劝,蜀学大振”(同上)。赵抃知江源,继承张咏的做法,有韩琦《安阳集》卷17《送赵资政再尹西蜀》有句云“再来人乐似乖崖”可证。(案,张咏字乖崖)激劝诸生,余绪方艾,经常入学巡视,时时关心他们,有《劝学示江原诸生》诗曰:   古人名教在诗书,浅学颓风好力扶。   口诵圣贤皆进士,身为仁义始真儒。   任从客笑原思病,莫管时讥孟子迂。   通要设施穷要乐,不须随世问枯荣。   教育诸生努力学习,身体力行,从而成为可以进授爵禄(所谓进士,即做官)的人。那时虽诏令天下州郡立学官,州郡始有教授,但四川50余州仅成都、夔州、梓州三地才有,直到崇宁时以郡小应举人少的二、三州共立学官设教授,才基本覆盖全国州郡(参见南宋汪应辰《文定集》卷三《论添差员缺》)。赵抃时蜀州没有学官,更不要说江源了。因此他在办学的同时还要亲自授课,或请张中理协助教学,所以有“贤得斯人幸合并”之说。   江源自古也是诗礼之乡,尤以家学为盛,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张氏家族。赵抃任江源时,张中理景通、张中庸元常等均是学识渊博、为人正直的知识份子。据《清献集》卷一《张景通先生书堂》:“志士博古今,名贤口诵圣。”“学易到深处,研几剧精进。”“先生抱蜀奇”;以及司马光《送张兵部中庸知遂州》:“人间富贵非不有,似君荣耀世亦稀.闻道西州遗像在,使我涕泗空沾衣.”(转引自《宋诗纪事》卷十一)等的描述,可知张氏学有渊源、仕有成就、徒众甚多,这些徒众都是“入贤不入佞”“敌邪以道勝”(《清献集》卷一《张景通先生书堂》)的正人君子,品德是高尚的。而附近的少年也来善颂堂听讲,所谓“构堂宾族聚於斯。”(《清献集》卷四《江源张著作善颂堂》)就是当时的盛况。张景通尽力协助赵抃治理,取得不小成就,赵抃被誉为能吏(由此也可知道他在江源的政绩甚夥)。赵抃深为感激:“二年官役愧能名,贤得斯人幸合并。”赵抃是深知他的能力的。但张中理也是个“向学而不乐仕宦”的人,县里多次推荐他进入仕途他都没有接受。民国《崇庆县志?士女》说他:“举逸民不就,即家拜将作监主簿。”那么,是谁荐举他到皇帝那儿拜将作监主簿的呢?《县志》没有说。是赵抃。据《宋会要辑稿?选举》卷三十四:“嘉祐五年十月十四日敇诸路奏举有行义文学之士,会本州长史敦遣赴阙……蜀州张中理……辞不就试……拜将作监主簿。”其时,正是赵抃卸成都路(诸路之一)转运使,刚刚到过江源回京之时,恰逢此诏令且对张深知,故有是荐,否则不会如此巧合。赵在江源任上时也推荐过他,从赵诗“几度孝廉交郡辟,一生文行出乡评。”可以证明。(《清献集》卷三《过岭回寄张景通先生兼示邑下同人》)此诗写在初任江源后回京途中,是回忆在江源的见闻经历的。无奈那时官小言轻,没有引起上级重视。进京做御史以后声名鹊起,又历成都转运使,再次推荐,也就受到皇帝的嘉许了。   赵抃是极力鼓励江源学子为国效力的,现在我们虽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直接记载,但从以上介绍以及他在江源劝学和推荐张中理以后,陆续有人进入官场,江源人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典籍中完全可以推知。比张中理年小的张中庸考中进士任开封府通判,修筑汴河河堤,以兵部郎中知遂州。张中理的儿子公瑾、公裕分别在元祐时考取功名,公瑾赠太师、公裕官太常博士。其侄公邵历任县令、公庠为邛州知州。公瑾的儿子张深为夔州路转运判官;公裕的儿子张洞、张浩、张洪等相继考中进士。到南宋,江源士子纷纷勇于仕进,胡晋臣以类省试状元做到参知政事、知枢密院事,成为制定国策的核心人物之一。鲜于申之、鲜于大任、胡仲舒、樊汉广、扈仲荣……等等或为知州、提刑,治理一方,卓有成就;或为通判、县令,政绩斐然。而张氏仍然学源不绝,张縯、张钧、张从祖等先后进入馆阁,有大量著作,至今还能见到雪泥鸿爪。当然其中有朝廷取士向蜀地倾斜的原因,也有后来的蜀州知州如北海人侍其鈜“慨然诚意助乐、育鼓箧”等使“文雅光耀前世”(葛胜仲《丹阳集》卷十三《右朝散大夫侍其公墓志铭》)的继承和努力,但赵抃首创县学、鼓励蜀州学人为国效力是不容忽视的。可惜的是南宋端平中,元人大举入侵四川,百姓常忧兵患,自顾不暇,崇庆府兴盛一百多年的学风宦历便日趋萧条了。   三、关于琴鹤   今崇州城罨画池之名始见于赵抃诗《蜀倅杨瑜邀游罨画池》(《清献集》卷一),池中有琴鹤堂、暝琴待鹤之轩等与赵抃相关的名称。江源镇有杜赵祠、琴鹤桥等纪念赵抃的建筑和《双土地》《白鹤仙子》等赞誉赵抃的传说,可见赵抃在江源有根深蒂固、由来已久的影响。且都以琴鹤来譬喻赵抃的清亷勤勉及自律。   关于赵抃琴鹤的故事源于稍迟于他的北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卷十:“赵阅道为成都转运使,唯携一琴一鹤一龟,坐则看龟鼓琴。尝过青城山,遇雪,舍于逆旅。逆旅主人不知其使者也,或慢狎之,公颓然鼓琴不顾。”曾经在四川做官的彭乘在其《墨客挥犀》中有相同的记载。元人托克托修《宋史?赵抃传》:“神宗立,召为谏院……及谢,帝曰:闻卿匹马入蜀,以一琴一鹤自随,为政简易,亦称是乎?”与《梦溪笔谈》不同的是这里并未说为成都转运使时,只言入蜀带琴鹤,没有说龟。而赵抃前后四次入蜀,究竟是哪次?再以《梦溪笔谈》证之,是游青城时。而游青城亦有两次,一次为江源任上,写有《游青城山》五言古诗十二韵,诗里有“还作更来期”(《清献集》卷三)之约,可知是笫一次。第二次在为转运使时,有《谒青城山》及《游青城山》两首七言律诗。在青城逆旅之事如果不是在转运使时,就是初次入蜀任江源之时。   江源有杜赵祠,原址为大庙村大庙(又称土主祠)所在地,明代史乘记为赵抃所建。明代嘉靖中崇庆知州谭纯在《土主祠碑记》中说:“后人以清献公并祀焉。”(民国《崇庆县志??宗教》)年文物普查在大庙遗址拾得唐砖及宋瓦残片,证明该祠在唐代就有,赵抃为重修或扩修。并祀赵抃在宋代而非明代。宋代百姓为有影响的地方官筑生祠,屡见不鲜,何况声誉如此卓著的赵抃!江源有如此多的琴鹤地名和故事并非偶然,连不懂史藉不识字的老百姓中都流传着琴鹤故事,必是其事早就在其地有深刻的影响,绝不会是抄袭史籍。因此,琴鹤故事并非在任成都转运使时才有,如果在成都有很大影响的话,何以成都没有留下关于琴鹤的遗迹和哪怕一个小故事呢?也不是在重经江源时才携来,仅经过时带来,这个故事是不会在百姓中有很大影响的。再则,江源传说绝不及龟,与沈括笔记记载不合,使人感到奇怪。案《清献集》卷三有诗题《新定获龟,继得梓漕,携之赴官》,记自己养龟是在第二次入蜀,赴梓漕中途改成都路转运使时,赴梓漕在任江源后,《清献赵公神道碑》记载很清楚。江源人没有也不可能见到他携龟,所以没有龟的故事,同时也反证携琴鹤至江源早于任成都。   如果说这还只是一种推断的话,北宋末年叶梦得的《石林诗话》开篇就说得非常明白:“赵清献以清德服一世,平生蓄雷氏琴一张,鹤与白龟各一,所向与之俱。”这个“所向与之俱”也就是走到哪儿带到哪儿。他之所以被曾公亮推荐是因为他在崇安、海陵、江源、泗州做地方官时,“清徳”便以服众,口碑甚好。作为清德的象征,鹤与琴自然是“与之俱”的。再则,“弹琴旧治俄三政”显然是语意双关,既用《吕氏春秋?察贤》中“宓子贱治单父,弹鸣琴,身不下堂,而单父治。”的典故,又是弹琴这个具体行动的记录,在江原弹琴而治。至于为什么《梦溪笔谈》单单在帅蜀时提到,是因为“蜀风素侈,公单车就道,以琴鹤自隨,蜀人安其政,治声甚藉,”(《梦溪笔谈?人事一》)这时琴鹤已不单是清德的象征,还在向历来奢侈的蜀人宣示简朴的表率作用,有特殊的意义就特别揭出了,沈括在这时写琴鹤是有深意的,并非此时才携琴鹤来。后来他任杭州知州,再移知成都时,年纪已老,途经淮水,放鹤投龟,有“马寻旧路知归去,龟送长淮不再来。”(转引自叶梦得《石林燕语》)的句子,最后一次入蜀已没有龟鹤相随了。   据以上分析,“闻卿匹马入蜀,以一琴一鹤自随,”是指初次入蜀任江源时。   二0一三年三月十六日识于蜀州接曦楼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wuguia.com/bddc/5580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