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汪小菲的发疯文学,我终于理解了

焦虑的母亲+缺席的爸爸=有问题的孩子。

作者

哎呀妈

这几天,汪小菲终于消停了。

持续半个月的“汪小菲大S互撕大战”,总算是告一段落。

这一战,没有真正的赢家,曾经恩爱的两夫妻,都失了体面。

被大S告上法庭后,汪小菲疯狂输出,连发23条微博轰炸大S一家。

怒骂媒体抹黑自己,曝光近一年的汇款记录,控诉大S不给看孩子,甚至还攻击了小S的婚姻生活……字里行间,情绪失控,逻辑混乱。

网友调侃,汪小菲以一己之力,开创了“发疯文学”。

就在全网等着看他如何跟大S撕到底,他的态度却来了个度大转弯,删博,退场,发道歉声明。

母亲张兰也忍不住骂他:“你做错什么你致歉,你个怂蛋”。

没过几天,汪小菲又删掉道歉声明,再次发起猛攻,锤爆大S离婚后如何“吸”自己的血……

还没等到后面的瓜,汪小菲突然又深夜发文,称大S“亲爱的”,主动道歉求和。

一句“就让一切过去吧,都成风了”,这真的很“汪小菲”。

暴躁、冲动、失控,一顿脾气发完后又秒怂。

40多岁的中年男人,情绪化与不成熟,依然是他身上撕不下来的标签。

而这一切和他原生家庭,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强势的妈妈,养出“心理巨婴”

熟悉汪小菲的人,都知道他有个超级厉害的母亲——张兰。

这个自称有“九条命”的女人,早年毅然舍弃一切,独自下海打拼。

在国外一天6份工,什么苦活累活都干。

回国后创立“俏江南”,经历“非典”,行业受创,张兰还是凭一己之力连开了几十家连锁。惨遭生意伙伴陷害,她也咬着牙挺了过来。

这位商界叱咤风云的女强人,对汪小菲的教育同样是雷霆手段:强势,唠叨,管教严厉。

数九寒天,逼汪小菲下水练游泳,一周三次,一次都少不得。

见汪小菲不想去,赖在地上闹脾气,张兰直接一顿狠揍。

严厉的同时,张兰也很“护短”。

一到关键时刻,她总会冲上去,挡在汪小菲前面。

无论是小时候,还是汪小菲长大成人,张兰事事过问,小到衣食住行,大到情感婚姻。

心理学家阿德勒说:

“假如母亲富于权威性,整天对着家里其他人唠叨,男孩很容易站在防御的地位,怕受批评,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。”

面对张兰,汪小菲一向听话乖巧,从不敢忤逆。

张兰送他去法国留学,他没有丝毫反驳的余地;回国之后,按着老妈意思,直接当了“俏江南”的执行董事。

但越事事为孩子考虑着想,结果往往越不如人所愿。

如今64岁的张兰,本该颐养天年,却天天帮41岁的汪小菲找场子、讨清白,在直播间吆喝赚钱。

可汪小菲,仍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,心情不好就借酒消愁,情绪不稳定一点就炸,丢下一堆烂摊子不让人省心。

网友说:张兰战斗力是一百,加上汪小菲是七十。

想起一句话:一个强势的妈妈,手伸太长,说一不二,儿子大概率会变得没出息。

前不久一审被判了13年的吴亦凡,从童年到成年,生活各个方面也都是妈妈说了算。

爱好打篮球,妈妈觉得“没前途”,只好放弃;

年少成名当明星,妈妈辞职做经纪人照顾他的一切起居;

就连交往异性,妈妈都严加看守,出面摆平所有问题……

最终,成了离开妈妈就失控失措的“心理巨婴”,犯下大罪,锒铛入狱。

母亲的性格,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。

妈妈总是惯于控制,孩子很难有长大的空间,独立的机会。甚至一旦脱离掌控就会走上歪路、邪路。

一个连生存都没有自由的孩子,永远都不可能学会成熟稳重。

爸爸缺席,孩子失去人生方向

心理专家武志红曾给“问题家庭”下这样的定义:

焦虑的母亲+缺席的爸爸=有问题的孩子。

这句话,同样适用于汪小菲。

汪小菲在自传里说,父母没离婚时,父亲工作很忙,常年不在家。

有时父母在家,却总是吵架,吵得他很想从家里逃出去。

后来父母离异,母亲独自拉扯他长大,父亲就更没有存在感,鲜少过问他的事,也没参与过他的生活。

汪小菲小时候,骨子里向往成为一个“男子汉”,可以保护母亲。

可惜,在向男人转变的过程中,他没有父亲的指引。

以至于如今的汪小菲,把握不好成熟男人该怎么做事,要守什么规矩,找不准自己的方向标。

心理专家胡慎之在书中讲到:

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爸爸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‘规训’,把孩子从妈妈的身边拉开,带他走出家庭,走向社会。

在这个过程中,爸爸需要教会孩子世界的规则,以及在规则下生存的技能。”

一个长期缺席孩子的成长,不认真履行父职的爸爸,很难教会孩子是非对错,导致孩子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
现实中,有太多这样的悲剧:

孩子年幼时,明明很想亲近父亲,多和父亲待一会玩一玩,却总被拒绝。

等到有一天,孩子对父母关上心门,叛逆任性,甚至行差踏错,你再问他“为什么变成这样”。

大多孩子只会埋怨、愤愤不平地说:“谁叫你当初不管我,不陪我,不教我该怎么做事情?”

那些错过的给孩子的关心和教育,终将会以10倍、倍、0倍的代价让你后悔莫及。

爸爸,是一个家庭的支柱,孩子的靠山。

只有踩着爸爸的肩膀,孩子才能成长、拥有足够的力量探索更为宽广的未来。

“父亲-母亲-孩子”的三角关系

决定一个家的走向

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·海灵格认为:脱离家庭系统,谈不了教育。

他花了30多年的时间研究大量家庭,提出“家庭系统排列”这一概念。

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:理想的家庭关系,父亲、母亲和孩子应该是一个稳固的等边三角形。

妈妈过于强势,和孩子联结的“边”过短,那她和爸爸的“边”,爸爸和孩子的“边”务必会受到影响,引起三角关系的变形。

同理,爸爸过于疏离,和妈妈、孩子的联结也会失衡,触发各种家庭冲突和矛盾。

就像热播剧《都挺好》里的苏妈苏爸。

前者性格泼辣强势,情绪急躁易怒,后者软弱没主见,遇事只会当缩头乌龟。

看他们养育出来的两个儿子,老大自私冷漠,爱面子没担当;老二油嘴滑舌,脸皮厚啃老。

家里三个男人,各有各的缺点,遇事只会推卸责任,拼命甩锅。

等到儿子们走进婚姻,也沿用了在原生家庭学到的家庭模式,开始新一轮的恶性循环。

因此,海灵格多次强调:

只有父亲、母亲、孩子都在正确的位置上,家庭生机勃勃,爱才会有效地流动。

父母各就各位,不越位,不缺席,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,孩子成长才有更多的动力。

父亲归位,母亲放手,孩子健康成熟

好教育的前提是,父母清楚自己的角色、职责和影响力。

爸爸归位,用心陪伴孩子;妈妈放手,保持平和,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兜底。

想起育儿专家蒋佩蓉一家的故事。

当她决定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的职务,回归家庭相夫教子,她就提醒自己:

自己不再是昔日那个叱咤风云的女强人,要相信丈夫,相信孩子,放下内心的完美主义和焦虑。

孩子决定参加有风险的体育活动或户外探险,她虽然担心,但她克制住了自己的紧张,只是叮嘱孩子要好好照顾自己,注意安全。

(儿子练就过硬的好身手)

就连孩子被老师质疑发育慢,需要多“逼一逼”,她也能心平气和降低对孩子的期待,尊重孩子的节奏。

如她所说:“妈妈不做救世主,要学会帮孩子独立。”

至于丈夫,为了和孩子打成一片,学会了踢足球打棒球,担任孩子的运动教练。

在和孩子运动玩耍的过程中,他给孩子制定原则、执行奖惩措施,遇事都很耐心教导沟通。

不管工作再忙,丈夫也都抽时间在孩子身上,天天陪孩子吃饭、聊天。

夫妇俩在教育上的同心协力、用心,培养出了三个自信自律的孩子。

老大15岁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;老二上了伊利诺伊香槟大学,品学兼优,拿下双学位;老三性格开朗,毕业后就职于芝加哥美术学院。

健康温暖的家庭,造就优秀独立的孩子。

而这重要的前提,是爸爸回归家庭,主动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,给妈妈支持和鼓励。

妈妈保持温柔、智慧,懂得放手,尊重孩子的成长,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。

教育大师蔡元培先生说:

“家庭者,人生最初之学校也。一生之品性,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,大抵胚胎于家庭中。”

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决定权掌握在父母手里。

无论是父亲,还是母亲,对孩子而言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、特别的力量,谁都不能代替对方。

越是优秀的父母,越懂得在教育上花心思,付出时间。

点个赞吧,亲手构建起你的孩子一生的安全感,不要吝啬给他陪伴、信任和爱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wuguia.com/bdfz/10415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