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合肥诗风词韵中的巢湖风情澎湃在线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诗风词韵中的

巢湖风情

巢湖八百里烟波浩渺

这里有着

动人的山水之胜、林壑之美

孕育着诗情画意

千百年来

无数文人墨客

在巢湖流域留下了吟咏酬唱

不仅丰富了巢湖流域的文化底蕴

更为巢湖的人文景观增光添彩

巢湖诗作采撷

秋日湖外书事

唐/杜荀鹤

十五年来笔砚功,

只今犹在苦贫中。

三秋客路湖光外,

万里乡关楚邑东。

鸟径杖藜山醫雨,

猿林欹枕树摇风。

朱门处处若相似,

此命到头通不通。

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

明/王阳明

腊意中宵尽,春容傍晚生。

野塘水轻绿,江寺雪初晴。

农事沾泥犊,羁怀出谷莺。

故山梅正发,难寄欲归情。

题《巢湖图》四首(之一)

清/石涛

百八巢湖百八游,

游人至此不轻游。

无边山色排青影,

一派涛声卷白头。

且蹈浮云登风阁,

慢寻浊酒问仙舟。

人生去往皆由定,

始信神将好客留。

文人巨擘中的

巢湖奇景妙笔

“浮槎之水,发自李侯。嘉祐二年,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,因游金陵,登蒋山,饮其水。既又登浮槎,至其山,上有石池,涓涓可爱,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也。饮之而甘,乃考图记,问于故老,得其事迹,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……”滨邻巢湖石塘镇境内,有一座环山水绕、风景秀丽的浮槎山,因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撰记而闻名天下。

乍听“浮槎山”这个名字,总是让人有些捉摸不透,这“槎”是木筏又与山有何关系呢?其实,浮槎山名字的由来缘于一个传说,相传曾经的天上人间往来亲密,每年8月都有木筏从海上至天河,而“桴搓”就是往来天山人间的交通工具。和山名一样传奇,浮槎山以奇景为胜:山上有各种奇石30多块,有石状如乌龟、有石形如大鼓、有石状如龙首、有石似小舟;多米的山顶上,有一清一白两眼泉水,南池圆、北池方,圆池水莹泽如玉,方池水明澈如镜,大雨不涨、久旱不涸,无论汲取多少始终保持尺把深的水位。

奇山怪石灵泉的浮槎山,备受文人墨客青睐,在滁州做知州的欧阳修也神往不已。只可惜,以当时的条件,滁州到合肥路途过于遥远,交通闭塞,欧阳修一直未能亲访浮槎山、品尝山泉水。北宋嘉佑二年,李端愿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,公务之暇登浮槎山寻得泉水,千里送于欧阳修,并一同捎去了《李端愿书》:“兼惠清泉,亟饮甚甘,实如不佞所品。物固处于幽晦,而发于贤哲者,兹鄙夫欣慕,乐于记述也。”

收到山泉水之后,欧阳修非常高兴,欣然接受了李端愿请求,为浮槎山及清白两泉写下了不朽文字:“浮槎山,在慎县南三十五里,或曰浮巢山,或曰浮巢二山,其事出于浮图、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。其上有泉,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……”乾隆年间,《浮槎山水记》载入《四库全书》,因此而流芳百世。

不仅欧阳修对浮槎山和浮槎山泉评价很高,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,也多爱以浮槎山为题赋诗作画。宋代僧人释用逊的曾作诗《浮槎山》:“山为浮来海莫沈,萧梁曾此布黄金。梵僧亲指耆阁路,帝女归传达磨心。地控好峰排万仞,涧馀流水落千寻。灵踪断处人何在,日夕云霞望转深。”而“浮槎”背后的神幻色彩,赋予这二字遨游天际人间的畅快之意,不少文人墨客常借此抒发胸臆,李清照就曾赋词:“纵浮槎来,浮槎去,不相逢。”巢湖滨岸这座灵山更因此多了几分淡泊、宁静的独特人文意境。

巢湖边的奇景还有不少,银屏山上的仙人洞也是一处。仙人洞内乳泉滴沥,钟乳石笋绚烂璀璨,或耸立或倒挂,似兽似禽似仙似神,形态各异。传说仙人洞是崔自然、吕洞宾修炼成仙的宝地,也是八仙常常聚会之处,洞内还有一方“果老骑驴”的石刻,传说是张果老毛驴尾巴变成的。仙人洞上的悬崖间还长着一颗千年白色牡丹,相传是牡丹仙子为了躲避吕洞宾跳崖幻化而成的,这处悬崖峭壁寸草不生却能长出以娇贵著称的牡丹,不得不令人称奇。

银屏山上的牡丹

欧阳修也曾为仙人洞作赋:学书学剑未封侯,欲觅仙人作浪游。野鹤倦飞为伴侣,岩花含笑足勾留。饶他世态云千变,淡我尘心茶半瓯。此是巢南招隐地,劳劳谁见一官休。

人文仙山赞诗里的

家国情怀

巢湖东南,有一座巢山,左右众山绵延,草木芃芃。有着“小李白”之称的陆游,一生写了无数激昂慷慨、悲壮奔放的爱国诗歌,而在巢山,他被草木葳蕤、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所吸引,接连写了两首清旷淡远、气象浑然的诗作。

巢山一景

在欣赏诗作之前,先来看看巢山。巢山是大别山的余脉,远没有黄山的险奇雄峻,只是一片东高西低的岗原,但因为高于连成一片的卧龙山、狮子山,中间夹湖,倒也显出几分巍然幽谧的气势。巢山历史悠久,是“中华第一人文始祖”有巢氏及其后人巢父的栖居之地,山名也因此而得来。今天的巢山脚下,建有一个巢父生态园,其内竖立着有巢氏和巢父的雕像,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有巢氏宗亲后人前来寻根。

据典籍记载,有巢氏最大的贡献是“构木而居”,让穴居野外的人类从此有了遮风挡雨的住所,从此免受野兽侵害。人们非常感激有巢氏,便推举他做部落首领,后来,又因有巢氏办了许多好事,被各部落的人一致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。有巢氏胸怀民生,“王天下”时期还解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,同一部族内部的同辈男女也不允许通婚,并教会了人们“裘叶为衣”、食果为粮,身后土葬等,一步步推动着人类文明前行。

上世纪80年代,“和县猿人”、“银山智人“的先后出土,证实了有巢氏不仅仅是华夏传说,而是曾经真实生活在巢湖这片土地上的远古人类。他或许不是一个智者或酋长,而是一个不断延续传承的氏族部落,是从洪荒愚昧中开启文明的“领衔人”。巢湖流域也被证实是华夏文明生息繁衍的发祥地之一。而巢父,就是成语故事“洗耳恭听”、“饮牛犊儿”中,最终和许由一起隐居山林的圣贤。作为有巢氏的后人,巢父接续传承着“巢文化”,并成为其中特有的人文符号,见证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。

就是这个因始祖生息而名的巢山,在南宋年间,被爱国诗人陆游“遇上”了。陆游出身名门望族,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,官拜尚书右丞;父亲陆宰,通诗文、有节操,北宋末年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。或许是生不逢时,陆游成长于两宋之交,民族的矛盾、国家的不幸、家庭的流离,给他幼小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,也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。陆游一生笔耕不辍,爱国情绪饱和在他的生命中,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。

陆游不仅仅是文人,更曾为官多年,甚至亲临抗金前线,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。淳熙年间,担任江西常平提举的陆游主管粮仓、水利事宜,因在水灾时号令各郡开仓放粮,并亲自“榜舟发粟”,而被人弹劾“不自检饬、所为多越于规矩”。陆游忿然辞官东归,路上有一条官道途经今庐江的盛桥,他因此来到巢山。那时的巢湖水域面积很大,巢湖与巢山水陆相连,山重林密、云烟氤氲,带着野性原始美的景色让陆游诗兴大发。

“巢山避世纷,身隐万重云。半谷传樵响,中林过虎群。虫锼叶成篆,风蹙水生纹。不踏溪桥路,仙凡自此分。”“短发巢山客,人知姓字谁。穿林双不见,取水一军持。渴鹿群窥涧,惊猿独挂枝。何曾著笔砚,景物自成诗。”陆游用豪迈不失抒情的文字赞美着他眼中的巢山。

诗词佳句里

尽赏湖山胜景

烟波浩渺的巢湖湖心,耸峙着一座林木葱郁的绿岛,远远看去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,这就是姥山岛——郭沫诺曾写下诗句“遥看巢湖金浪里,爱她姑姥发如油”的姥山。

在巢湖流域,一直流传着“陷巢州,长庐州”的传说,这里还有一段感人的大义故事。据说当年“陷巢州”时,城中的焦姥母女本可以安全逃离,却因为帮助村邻转移被卷入惊涛骇浪中。焦姥曾相救的小白龙很是悲伤,于是作法将焦氏母女从波涛中托起,将她们化作大山屹立于湖水之中。为了感念焦氏母女舍生忘死的义举,人们将焦姥化作的山取名为“姥山”,女儿焦姑化作的山取名为“姑山”,两峰并举、遥遥相望,于万顷波涛中并立诉说着断肠般的母女亲情。

姥山岛是巢湖的“湖上绿洲”,曲岸悬壁、苍松翠竹、花柳相映,山巅有古塔、古塘、古船塘,山上建有“望姑”、“虎上”、“望姥”三亭,还有20多个钟乳琳琅的奇洞遍布漫山。此外,岛上还有“空谷传音”、“羊角活石”、“石山喷血”、“精龟浮水”、“螃蟹吐沫”、“塔顶夜光”、“寿星观月”等七奇景观。山绝、水险、景奇,让姥山成为“山川佳丽人文娟秀”的旅游胜地,有着“小蓬莱”的美誉。令人称奇的是,每年谷雨前后,姥、孤两山的山头白云缭绕、雾气腾腾,隐约可见白色龙形的东西,人们传说这是小白龙来凭吊焦姥母女。

中庙(图片来源于巢湖发布)

与姥山隔湖相望的中庙,建在一块突入湖中、形似飞台的石矶上,又被人称作“凤凰台”。庙宇坐北朝南,横峙湖岸,凌空映波,殿高压云;置身庙宇,仰视楼台,重檐飞出,仿若丹凤之冠,在晚霞的照射下灿灿生辉,好似凌空欲飞。

千百年来,巢湖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诗作赋,明朝文学家、合肥知县熊文举更是为巢湖留下了不少佳句。

秋季,熊文举乘船逆流游览姥山,诗兴大发:“夫山卓立湖心,孤矣。近揽之,又复逶迤蜿蜒,风气阻蓄,乃宅百其幽僻,选社结盟,藜火荧荧,上冲霄汉。”在他看来,姥山风光如诗如画,“若使春水一樟经过,桑麻楚楚,四面桃花,水天一色,不辨山之为姥也。”夜宿中庙,熊文举凭栏怅望,不禁联想翩翩,“庙在湖滨,楼阁峭起,凭栏怅望,湖耶?水耶?岚光耶?英英白云耶?是出设者凫鸥耶?隐现者叶舟耶?渔灯个个耶?立而端详所谓姥山者,是耶?非耶?”

明代的王阳明曾为巢湖的“迎春日”作诗:“腊意中宵尽,春容傍晚生。野塘水轻绿,江寺雪初晴。农事沾泥犊,羁怀出谷莺。故山梅正发,难寄欲归情。”清代石涛有诗:“百八巢湖百八游,游人至此不轻游。无边山色排青影,一派涛声卷白头。且蹈浮云登风阁,慢寻浊酒问仙舟。人生去往皆由定,始信神将好客留。清代孙枝芳也赋诗:“天与人间作画图,南谯曾说小姑苏。登高四望皆奇绝,三面青山一面湖。”而明代储良材则为中庙的震撼之美赋诗:“湖上高楼四面开,夕阳徙倚首重回。气吞吴楚千帆落,影动星河五夜来。”

消逝于万顷波涛的

纸短情长

“我家曾住赤栏桥,邻里相过不寂寥”,把合肥赤阑桥写入诗中的姜夔,也与巢湖有着不浅的情缘。

身为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,姜夔一生所作的诗词中,将近四分之一与合肥有关,或怀念情人或咏歌合肥风物。分析姜夔诗作,年轻时的他曾在合肥旅居多年,就住在赤阑桥一带。彼时的赤阑桥店铺林立,是个繁华的商业区,岸上楼馆、水下亭阁,日日笙歌、夜夜管弦。在这里,姜夔认识了姐妹花,走过了十几年的聚散离合。

赤阑桥

年,对于姜夔和合肥姐妹花来说,是最凄迷痴绝的一年,他们将迎来此生永远诀别的时刻。

正月二十四日晚上,姜夔告别姐妹花,“钗燕笼云晚不忺,拟将裙带系郎船,别离滋味又今年”,乘船从合肥沿淝河航行来到巢湖。还未靠岸,姜夔就听到从远处传来吹萧打鼓的乐声,原来是渔民正在祭祀巢湖神姥。大概是听过发生在巢湖的三国争霸故事,再加上深深思念着刚刚分别的姐妹花,姜夔因此触发灵感,当即创作了一首《满江红》。

“仙姥来时,正一望千顷翠澜,旌旗共乱云俱下,依约前山。命驾群龙金作轭,相从诸娣玉为冠。向夜深、风定悄无人,闻佩环。神奇处,君试看。奠淮右,阻江南。遣六丁雷电,别守东关。却笑英雄无好手,一篙春水走曹瞒。又怎知、人在小红楼,帘影间。”姜夔“书以绿笺,沉于白浪”,以谢神恩。

六月,姜夔重过神姥祠下,把词作刻在祠柱上。之后,有人从居巢县回来,告诉姜夔:“土人在祭祀神姥之时,都在唱着您的词呢!”据说,姜夔的这首即兴之作,是中国词史上唯一一平调《满江红》,音节舒缓、格调高亮,在民间广为传唱,词人们争相仿效。只可惜,后来乐谱失传,无人能歌,巢湖仙姥也不能再闻此曲了。

而姜夔六月别过巢湖之后,流寓南京,之后也再没有与合肥姐妹花相见。千年之后,才子佳人早已消逝,只留下不朽诗词供后人追忆。浪漫夏夜,漫步于巢湖滨岸,微风拂面,轻吟词作,或许你也会感动于一代文人的痴情。

李鸿章与文峰塔的

眷眷故乡情

作为巢湖的主景观,姥山岛凝结着数不尽的人类智慧,诉说着道不完的岁月故事。其中,也有着属于李鸿章的“文人记忆”。

姥山岛上首推的胜景就文峰塔,也和巢湖的一个传说有关。古庐州人杰地灵之地,代代出文官武将,但却唯独没有出过状元,有人说这都是因为姥山。作为庐州的“水口”,姥山像一座小谷堆,少了山的气势,人们都说“姥山不尖势不足”,“姥山尖一尖,庐州出状元”就这么传开了。或许是求状元心切,明朝崇祯年间,庐州知府严尔圭为了验证传说,倡议在姥山上修建文峰塔,由合肥知县熊文举亲自督工。但由于经费不济,文峰塔时建时停,历时多年才建了四层,最终因为战乱而停工。

姥山岛文峰塔

年后的光绪年间,晚清重臣李鸿章官至极品,他认为巢湖汇聚风水宝地之灵气,而姥山更是秀峙江滨,“虽江上之小孤、金、焦诸名胜无多让焉”。李鸿章动议,募捐续建文峰塔,由闲居在家的淮军名将吴毓芬负责督工。两年左右,文峰塔建成,塔高七层51米级,八角对八方,飞檐翘角、结构精巧、造型优美。塔基和塔身全用青砖垒砌而,塔身则由外壁、回廊、塔心三部分组成,塔内阶梯盘旋而上可直至塔顶,依窗远眺便能饱览巢湖风光。

文峰塔建成后,李鸿章题写“文光射斗”,李瀚章题“举头近日”,刘铭传题写“中流一柱”,均题刻于塔内。“盛字营”周盛波,“树字营”张树声,“华字营”吴毓芬,“庆字营”吴长庆等,约20多位淮军将领也纷纷献墨题刻,塔内计有25幅匾额和尊砖雕佛像。有人评价,逛遍文峰塔,仿若重温了半部晚清史。除此之外,李鸿章还亲自撰写了《姥山塔碑文记》,全文字,镶嵌在古塔门左侧塔壁上。

“姥山在巢湖中,界合肥、巢、庐江三邑,一名圣女山。考诸舆图,距吾邑最近,西南距庐江差远,东北距巢又加远焉,盖天设之险,全皖之险为湖,全湖之险为山,犹天门之屹立于长江天堑也……”李鸿章在文中表示,像姥山这样的名山,可惜“山名不见史策”,他心怀对焦姥湖神的敬意,希望能扩大姥山的影响力。另外,李鸿章也在《姥山塔碑文记》中表示,他续建姥山塔是因为眷恋故乡情,“予眷怀故乡,尝殷然思竟厥事,简书役役,旷隔数千里,幸邦人士同志者多愿赞成,吴伯华观察其尤也”,“念我乡人,以遨以游”。

不知李鸿章是不是也曾登顶文峰塔,久久凝视着在他乡不曾见过的美景:万顷波涛,船帆如织,远山岚影,宛如“一出桃源路,中流别有天”的画卷,于是欣然赋诗:“巢湖好比砚中波,手把孤山当墨磨。姥山塔如羊毫笔,够写青天八行书。”浪漫又不失一代重臣的豪放与傲物。

原标题:《文化合肥│诗风词韵中的巢湖风情》

    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wuguia.com/bdjt/10908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