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一书乐育文文集恋世诗词书法卷上

点击蓝字   武昌

韵世

文化与文学卷

“文化与文学卷”即“韵世”,以文化论文、文化散记、散文以及长篇报告文学等文学样式,以极大的信息量,阐述凤文化的精髓,汉水文化的神奇,武当文化的雅与俗,荆楚文化的旅游线路,道家文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,儒家文化的现代模式等等,是一幅幅文化的风景线,是潜化在人们精神领域里的丰盈世界。

部分作品欣赏

名家点评

年3月29日,这一天,由中央电视台、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、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、湖北风舞神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的十集大型文化评论片《凤舞神州》,在宜昌市桃花岭饭店隆重开机,各方领导和专家欢聚一起,共贺这项大型的文化工程。

一只神奇的金凤,将穿越镜头的深邃,翱翔于荧屏之上,用它神性的翅膀,轻轻抹去文化宣传上的一个空白。作为该片执行总导演和总撰稿人的乐育文,没有说什么,他走出会场时,抬头仰望着长江上空变幻的云霓,深深地舒了一口气,十年的夙愿总算圆梦了。是啊,这部将要在央视播放,并向全国各地和世界华人圈发行的精品力作,将会以自己独特的魅力,融入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合唱。

凤文化的传扬者

——记电视艺术家乐育文

牛均富

十年前,时任主管全省文化宣传工作的省委副书记王生铁同志,就萌生过要拍一部有关凤文化电视片的念头,并多次与著名编导乐育文相互交流。老领导对荆楚文化的热爱之情,和对凤文化深刻的研究,令乐育文感动不已,并着手开始了认真的准备。后因种种缘由,这件事被搁置了下来。十年后凤的“腾飞”,如果说是实现了一种心理的期待,倒不如说是对凤文化深思熟虑后的精神爆发。乐育文和创作团队,正是站在一种新的认知高度上,开始了又一部文化评论片的“朝圣之旅”。

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之地,故土是生命的根和文化的的摇篮。乐育文是武汉市蔡甸区人,这里属江汉平原,荆楚文化厚重之地。他从小的生活经历和耳濡目染,都打上了深深的楚文化的印记。他在楚文化的“酱缸”里浸泡着、生长着,内心里涌动着活跃的楚文化“因子”。乐育文极聪慧,他年轻时就拉得一手好京胡,楚剧名家们的段子,他也能唱得有板有眼,丝丝入扣。他曾在文工团担任琴师,楚腔汉调在他的伴奏下袅袅而飞,带动起美好的文化想象。乐育文说,他这次拍《凤舞神州》,是调动了他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和文化储存。

乐育文认为:作为一种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,凤与龙以南北两大板块形成华夏文明大格局。风为虚拟的“神鸟”,她集中展示羽族类在大自然中的生存能力,表现了古代先民对美好生存的展望,见证了古代从部落到部落联盟直至国家形成的融合过程。

在图腾时代,华夏南北都有崇拜凤凰的部落,这种崇拜在楚地发展到极致。楚人认为凤凰是太阳鸟,是太阳的使者,从此凤凰以“丹凤、赤凤、火风、金凤”的称谓名扬荆楚大地。“丹、赤、火、金”都是指红色,是太阳的隐喻,这样凤凰既带着太阳孕育生命的神圣寄托,又把先民对“合、和”产生的神奇的力量展示在于集羽族类一体的凤凰身上。凤凰的形成,体现了楚人对生命的热爱和期待超越自然的能力。

随着历史发展,凤文化也不断生长。尤其在民间,凤凰以吉祥、兆瑞、光明、美满、和睦等多种幸福吉祥物表现其生命力,进而化为一种民间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加以传承。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,大力弘扬风文化的和美精神可谓恰逢其时。

乐育文的创作理念,让中央台的大牌编导们都很认同,也受到了那些标新立异的新锐们的尊重。

在拍摄《凤舞神州》的日子里,乐育文担负起多种角色,编导、制片、联络、资金筹措、乃至生活管理都包揽一身。他是用全部精力,扑在这部片子上的。他有欢乐,也有不如意时的煎熬,有一段时间,在纠结中,他一下竟瘦了十几斤,当他抱着买来的一只大乌龟,在三峡里怅然而行,放生期许,此情此景让人喟叹。乐育文正是用涅槃般的精神,来塑造他心中的凤凰的。

乐育文的凤文化情结,总是贯穿于他的电视片创作之中。他年进入湖北电视台,他思想敏锐,一直是台里的创作骨干。

他-年间编导的12集大型专题片《千万诸葛出茅庐》,站在农村改革的前沿,表现农民从传统的桎梏中挣脱出来,打开智慧之门,创办各种小产业,迈向富裕之路的一串串履迹。该片在中央台播出时,适逢党的十三大召开,受到上上下下一致欢迎,其中的五集还用多种文字编译输出国外。中央台副台长、中国电视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主任高峰,至今还对这部片子赞不绝口,并建议拍续集。

他年编导的8集文化评论片《虎啸清江》,将镜头对准身居大山的土家族儿女,他们冲破自然封闭和心理封闭,毅然走向外部世界,汇入改革洪流。片中那首由乐育文作词的高亢激越的主题曲《清江放歌》,唱得人心豪放,理直气壮地入选了《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优秀影视歌曲集》。

年,乐育文走进了世界最大的水电工地,编导了《中国葛洲坝三部曲》,全景式展现了葛洲坝建设的宏伟壮举。

年,乐育文一部《说粮》的十集电视系列片,又在中央台的荧屏上出现,这部片子着重表现优化粮食品种结构,阐述了中国社会格局中无农不稳的深刻道理,令人回味悠长。

年,乐育文的又一部震世之作,十八集大型专题片《汉江潮》,在中央台一经播出,便反响强烈。汉江两岸的人们在新时代再写民族辉煌的伟大壮举,被这部片子表现得深刻而生动。为此,有关部门在钓鱼台国宾馆,为之举行了高规格的首映式和研讨会,中国一流的影视评论家和几十位将军高官前来参加,这种礼遇是极少见到的。会后,由湖北省副省长高瑞科担任主编,出版了《汉江潮评论集》。就连那些一向对影视很挑剔的大学生们,也感动了,六十多所大专院校的近十万名学子,纷纷秀出自己的妙笔,参加这部片子的征文,一部《浪花尖上说风流》的评论集夺目而出。

此外,还有与央视合作的十集大型纪录片《大三峡》、十集大型文化评论片《母亲河畔》,也都受到一致好评。

纵观乐育文编导的这些电视片,都跟凤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凤的那种至善至美的精神品格,厚德嘉瑞的和美境界,一飞冲天的生命意志,包容兼蓄的普世情怀,神采飞扬的开放浪漫,涅槃再生的不朽追求,都在乐育文的艺术创造中,得到传承和张扬。

因了这些大片,乐育文获得了许多大奖。诸如“中国新时期十年优秀影视作品奖”“中国水利题材一等奖”“全国大型纪录片奖”,中国第四届少数民族电视题材最高奖“骏马奖”,“五个一工程奖”,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授予的“有贡献的电视工作者”奖,等等,他俨然成了一个获奖专业户。正是这些荣誉和成就,奠定了他在中国电视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。难怪原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德华要称他为“大片子”了,虽是戏言,却道出了对这位电视人的褒扬之情。

“惟楚有才”这句话,用在乐育文身上,是很恰当的。他不仅能用镜头和光影去表现社会和生活,而且还能操起一支笔,在一张张宣纸上尽情挥洒。乐育文的书法成就是斐然的,年,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大部头的《乐育文书法集》,汉隶、行、草样样俱有,一字字写得随意自然,行气流畅,真乃是“胸中激浪,笔底波澜”。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、现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、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长杨斌庆先生亲自为他作序,称他的作品是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,何等的铮铮铁骨,何等的雄健大气!”

不知是情感的偏爱,还是心理的强大驱动力,乐育文的书法作品中,经常可以看到“凤”“楚凤”“龙凤呈样”“龙飞凤舞”等字样,而且写得格外的专心和飞扬,从中可以看出,这个荆楚大地之子,和他心中的图腾,有着多么亲近的缠绵之情。

乐育文是作家,是湖北省作家协会的老会员,在他的艺术创作中,还有报告文学集《向现代化进军的人》,理论专著《电视人感悟文化》,影视剧作《荷塘人家》,诗集《脚根》行世,他称得上是一位难得的复合型的艺术人才。走进他的这些著作里,就会发现,他笔下的故事,笔下的咏叹,笔下的思想,都和楚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干系。他就像那只“翔翔其羽”的凤凰一样,无有止境地遐想与追寻。翻开他的《荷塘人家》,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,江汉大平原上的水乡生活,在时代精神的氤氲中,被神奇的改变着,徜徉于他的诗集《脚根》,随他踏歌而行,其实是在寻一种文化之根。乐育文说:“不辜负一方山水和一方文化对我的培育,这大概就是我对文化的诠释”。那“母亲掌心里的脚跟”,让他在楚天楚地里,站得很直很稳,站成了一个可尊敬的文人形象。

(作者为湖北省电影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、知名影视评论家、行吟诗人)

简论乐育文的文化视野

何联华

读了育文同志的文化专著《电视人感悟文化》,掩卷思之,想说的话很多。这里我只谈四点肤浅的感受。

一、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

作为电视人,或者更具体地说,作为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人(编导、撰稿人),作为一位在电视战线最前沿摸爬滚打一二十年的文艺工作者,他的文化“感悟”,都是有感而发的,具有极强的针对性,体现了改革时代的呼唤和作家艺术家的良知。为何这样说呢?他的针对性何在?

1.首先,是他对电视文艺现状的思考

电视文艺、电视专题片,这些年来出现了不少好作品,为广大观众提供了精神食粮,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,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。但是,不容否认,受金钱利益的驱动,一大批胡编乱造、空洞无物、浅薄直露,或者戏不够爱情凑,拳头加枕头等毫无文化价值的东西涌现出来,也是不争的事实。究其原因自然很多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,那就是没有文化底蕴,缺乏文化品味,缺乏吸引观众的磁力。也正如育文书中指出的:“主要是电视人缺乏文化观念,缺乏用文化视线观察和剖析物质世界的能力。”这自然是电视人自身的文化素质所决定的。因此作者思考的问题,就是如何让电视屏幕的“小方天”为广大观众奉献出真、善、美的精品来。我认为,这便是这部专著的第一层针对性。

2.第二层针对性,就是对社会经济改革的思考

文化是什么?文化在哪里?作者用文学家的语言回答道:“文化不仅仅堆积在学者的书斋里,也不单单为学子提供聪明的钥匙。文化更广泛地表现在田埂上,扎在五谷里,落脚于人民锅碗瓢盏的变化之中。”(P.58)因而作者的文化感悟始终瞄准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,针对着洪魔、旱魔对人民的威胁,针对着经济改革所带来的现实与观念的巨大变化。

3.对道德文化的思考

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文化转型期。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,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,不少人和地方受经济利益和物质欲望的驱动,出现了精神滑坡和道德沦丧的现象,因而作者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。

所以我认为,育文同志的文化“感悟”从上述三个侧面,反映出这本专著的强烈现实针对性——即时代的呼唤。

二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

乐育文同志的这部《感悟》,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专著。

从历史文化角度看,其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在“神、楚、三、道、商”——即神农文化、楚文化、三国文化、道教文化、商业文化等文化方面;从山川地理角度看,地域特色表现在“三江一路通”——即清江、汉江、长江和汉丹铁路等文化方面。

1.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对楚人、楚地、楚文化的深刻发掘上

在《汉江文化视线》《佳酿须揭盖寻根更观叶》以及《电视人的文化感悟》等篇章中,作者分别从各个层面上讲述了楚人、楚地、楚文化的深厚蕴含。

2.对汉江流域人文地貌的描绘

作者在《风景这边独好》(《佳酿须揭盖寻根更观叶》一文的第二章)一节中写道:“汉江自楚文化辉煌之后,历代都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历史地位,积累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。……汉江既是其文化的中心地带,农耕文化的发祥地,也是一条三国文化的风景线。作者对一路的山山水水、人文景点、名胜古迹、名人掌故、诗词歌赋、奇特景观以及民俗风情、风味食品等等,都烂熟于心,如数家珍,将三江一线的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,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眼前。老实说,此前,我还没有读到过像这样系统、精要、准确而又独具文采、引人入胜地介绍湖北丰富旅游资源的文字。

此外,对于湖北鄂西最大的少数民族——土家族、苗族的生存状况、历史文化、民族风情、以及今昔生活变迁等方面的描写,则更具有民族的地域的特色。专著中的《虎啸清江》及《清江采访随记》等篇章,就是集中反映这方面情况的。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
三、浓厚的人文关怀

这本专著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,就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“以人为本”的思想,体现了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。我认为这也是作为电视人的文化感悟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
有两点特别值得提出来说的:

1.时刻注意研究当今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,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wuguia.com/bddc/5461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